在我時裝路上影響我最深遠的一定是馬郭志清女士( Joyce Ma ), 我習慣稱呼她為馬太。有一次她談到自己的時裝信念及Joyce Boutique的創辦宗旨時, 她語重深長地說: 「永遠當一位先鋒而不是跟風者。」自此成為了我的工作座右銘。
當然, 做先鋒永遠困難重重, 沒有成功的借鑑, 要自行探索, 披荊斬棘。成功後, 又會背後有很多流言蜚語, 競爭者羣起湧現, 希望取而代之, 將你拉下馬! 我如是, 馬太亦如是。但我幸運地在那十年的國際四大時裝周的採訪歲月裏, 有兩位時裝教母的扶掖, 一位是馬太, 另一位是英國的Joan Burstein, 不然在盤古初開的1990年代, 我還要代表一份不會教老外認識的香港本地中文媒體, 我如何躋身於Giorgio Armani、 Dolce & Gabbana、Jil Sander、 John Galliano 、 Alexander McQueen等時裝秀場? 然後又較任何香港同業獨具慧眼, 率先做着好些在歐洲時装界嶄露頭角的設計師專訪, 而香港人還未懂得的, 像98年訪問剛冒起的Marni掌舵人Consuelo Castiglioni , 我永遠快人一步將第一手最新國際時尚信息帶進香港, 打造出那十年的國際時裝周聖經, 詳盡深入而原創。我這時裝聖經和「獨具慧眼」還須有馬太和Burstein太太在背後支持, 不然有慧眼也沒有執行能力!
當2007年馬太和她的家人從Joyce Boutique全線退下來時, 她的舊員工感慨地說許多人都變臉了, 唯獨我有情有義, 依然不時託人問候馬太。我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 豈是忘恩負義之輩? 何況Joyce Boutique對於香港的中產及以上的階層來說是一個集體回憶!
中環新世界大厦Joyce Boutique
闊太雲裳夢
任誰也知道在香港1970年代經濟開始起飛時, 流行外國高端時裝, 馬太創辦了Joyce Boutique。最初它原為一間小小的服飾精品店, 於1968年為她家族旗下的永安百貨開設, 銷售外國名牌時裝, 投資及股權人是永安百貨。後來永安決定不再辦這間Joyce Boutique, 馬太在身為先施百貨主席的丈夫馬景華的支持下, 加上銀行的貸款, 籌措了10萬元, 在1970年中環文華酒店的商場內開設了真正屬於她的Joyce Boutique。這一點資金,馬太曾經說過因為丈夫其實不大贊成她開店, 只是她執意堅持下, 還自行租用了不錯的店址, 才勉強讓她開的, 所以還須向銀行貸款才成事。
這原只是富家少奶奶編織的一個霓裳彩雲夢, 擁有自己的時裝店, 小本經營, 結果事事要親力親為一把抓, 服侍客人試新衣, 跪地縫針也不計較。去歐洲買貨又碰釘子, 名設計師夫婦倆堅拒接見, 恐怕衣服銷往香港被人抄襲, 結果富家少奶奶又要放下身段, 苦苦哀求, 賴在人家店內直至打烊。最後名設計師夫婦倆終於被她的誠意打動, 將品牌交給她, 正是1970年代紅極一時的Missoni。然後富家少奶奶又引進Issey Miyake的傑作, 可惜走在潮流最前沿, 香港乏人問津, 苦守大師十年至1980年代才修成正果。
2010年Joyce Boutique 慶祝40周年紀念, 舉行雲裳回顧展, 管理層卻已人面全非。
我初次踏足馬太的時裝精品店Joyce Boutique是自大學畢業後的1980年代後期, 那時候它已遷離文華酒店, 在罝地、新世界大厦的地庫和半島酒店各自開設了三間Joyce Boutique,旗下也有Giorgio Armani、Emporio Armani、Issey Miyake、Yohji Yamamoto等專賣店, 無論去Joyce Boutique還是它旗下的品牌專賣店購物是時尚, 也是我們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夢寐以求的。因為80年代香港是一個崇尚奢侈品和高端設計師品牌的年代, 初出矛廬的大學生會為Joyce Boutique 銷售自己心儀的一件設計師品牌衣服而省吃儉用, 以擁有它為榮, 不像今天名牌趨向大衆化, 推出許多入門貨品, 千多二千元已有交易; 大學生一畢業便想到買樓, 我們當年只想去Joyce Boutique 買衣服。就算是陌生的品牌, 只要在Joyce Boutique 銷售便代表了好東西, 令人趨之若鶩。我的第一雙Christian Louboutin鞋便是1991年在Joyce Boutique購買, 是Louboutin的首季系列, 當時每個人包括我也不知道誰是Louboutin, 直至近年品牌才大紅起來。當年Joyce Boutique率先引進和培育了不少歐美設計師品牌, 然後才成為大牌, 除了Louboutin外, 還有Giorgio Armani、 Dolce & Gabbana、 Jil Sander、 Comme des Garcons、 Yohji Yamamoto、 Donna Karan等等, 它是香港高端時尚品味的象徵, 市場的先鋒和領導者, 是馬太的心血和圖騰。
最記得走進新世界大厦地庫的Joyce Boutique, Antony Donaldson 的銅葉雕刻大門已令人目眩, 店內不止賣衣服, 還有幾件古靈精怪的傢具, 襯托着名師的時裝藝術結晶品, 像Yohji Yamamoto的木版塊傘裙、Comme des Garcons的「人體變形記」軟墊衣服, 像藝廊多於時裝店。馬太亦明知這些衣服難以銷售, 也甘願兵行險着, 教育了我們那一代人衣服不光是一件衣服, 而是藝術。
擴張的噩夢
我後來認識馬太是1990年代中期後的事, 帶着一份尊敬的心情。最初彼此只是在巴黎和米蘭時裝周碰到, 屬於點頭之交。那時候Joyce Boutique 自 1991年上市後, 迅速發展得儼如時裝王國, 業務和海外版圖不停地擴展, 香港、台灣、泰國、南韓和菲律賓, 規模龐大的旗艦店一間接一間開設。中環Joyce Galleria的旗艦店佔地过萬平方呎, 集合服飾、美容品、家居生活用品、花店和餐廳於一身, 打著 “ Fashion Is The Art of Living”的宣傳標語, 點亮了中環購物圈, 九龍彌敦道的旗艦店則佔地4萬7千平方呎, 至今依然是香港人不可磨滅的集體回憶。現已結業的台灣Joyce Boutique 亦不遑多讓, 佔據了遠東大樓購物商場的一整層樓。每次我在時裝周碰到馬太, 總是有一大羣Joyce Boutique買手十多二十人前呼後擁地簇擁着她。她是香港的時裝女王, 也是美國Harper’s Bazaar 雜誌所稱譽的“ The First Lady of Hong Kong”, Joyce Ma!
Joyce 1990年代最輝煌時期, 在中環曾開設Joyce Galleria旗艦店, 集合了服飾、美容品、家居生活用品、花店和餐廳於一身, 打着“ Fashion Is The Art of Living”的宣傳標語, 點亮了中環購物圈。
不過, 時裝教母對香港的中文媒體一向是頗不以為然, 特別是大衆化的周刊或稱為八卦雜誌。傳統上香港重英輕中, 中文媒體總不及洋文般吃香, 直至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爆發, 一切都改寫了! Joyce王國陷入嚴重財務危機, 97/ 98年度中期業績登時初次見紅, 虧損3千萬, 接著98年度更錄得高達2億7百萬元的嚴重虧損, 負債比率是70%, 當中包括從泰國、韓國和菲律賓市場撤退合共撇賬8千萬, 尤以泰國是致命傷, 撇賬5千萬, 造成Joyce Boutique 沉重的包袱, 就算它怎樣開源節流也無補於事。「Joyce王國面臨崩潰」最先便由八卦周刊爆出來, 馬太此刻才驚覺八卦周刊才是影響香港最重要的主流媒體, 開始改變對周刊的態度, 也是在這期間我代表當時自己任職的另一本周刊先後數次獨家專訪了Joyce Ma。由看著Joyce Boutique 在亞洲金融風暴下兵敗如山倒, 然後是將Prada的香港及東南亞合股經營權售回給品牌, 套取3千8百萬現金, 並配股20%予義大利服飾製造商集團HdP ; 又其後以吳光正為首的會德豐成為了大股東…… 每次訪問, Joyce Ma都與我促膝詳談, 驚詫於我對時裝、她和Joyce Boutique輝煌歷史的瞭解, 往往能說到她心坎裏, 不是一般的編輯。 誰叫我自80年代後期開始已是她店子的長期忠實顧客, 對Joyce Boutique的變遷和貢獻可以如數家珍地娓娓道來, 於是我倆開始星星相惜, 有時我會在她巴黎皇宮花園內的寓所作客, 吃着由她從香港帶來傭人燒的私房菜。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janicewong831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janicewong831/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