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香港的老年化

香港是否老年化?我想是的。

不知道為什麼本地40歲以上的人通常很抗拒科網和社交媒體,以及它的衍生物,覺得將傳統市場模式翻天覆地轉變了。但我常覺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我倒是很享受它美好的一面,令世界每一角落的資訊也能輕易流通,天各一方失聯已久的朋友亦可以重新聯繋。


我最後主理的一本港資中國版時尚雜志

偶然翻看舊雜誌,原來我最後一份媒體工作已經是十年前, 主理明報週刊旗下的一本內地時尚雜誌。做時尚雜誌若沒有國際名號,亦欠缺國際內容資源,只靠個人關係網絡是很困難和艱辛的,尤其在內地如此崇尚與國際接軌。所謂與國際接軌,不是模仿或抄襲西方媒體內容變成中文版便是國際化。而是無論由拍與被拍、訪與被訪的人物,以至專欄作家也能邀請西方時尚大腕粉墨登場,與本土精英及新銳人才共同創造雜誌品牌的自家內容。

是否有點像時尚聖經Vogue的風格?沒錯!自從2005年Vogue中國版進入內地後,內地媒體的面貌和生態便起了翻天覆地的轉變,其他媒體紛紛要積極及加強投放人力物力資源以國際化,抗衡Vogue 中國版,與05年前是天壤之別。

Written by : Dr Ava Shamban
Translated by : Ken Loh
Written by : Suzy Menkes
Translated by : Ken Loh

做大陸市場的人常有一句話,以香港概念、資源及運作模式移植於內地通常會敗北,就如以卵擊石。十年前我也不知道為什麼會天真得以為能以卵擊石。希望能邀請國際時尚及美容界大腕專家撰寫專欄去壓場,如Suzy Menkes ( 時任New York Times - 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時尚總監)、Dr Ava Shamban ( 美國著名皮膚科醫生及UCLA 醫學院助理教授),雖然成事,但也不能改變現實的狀況。

十年後,如果不是Instagram, 我大概不會得知這兩位大腕的工作近況,以及重新聯繫。看到Dr Shamban 在Allure 的醫美視頻節目Ask Dr Ava講解護膚抗衰老作用,以至上電視操刀示範美國最新去皺針劑Xeomin,令60+的美國演員Christie Brinkley 看來年輕了二三十年,看得我瞠目結舌,她真的很牛逼耶!也要Ask Dr Ava。

什麼是國際化?其實光是醫美這回事,香港如何與美國相提並論?這就是品牌效應了,無論人還是物或地方。如果我仍主理雜誌,恐怕我還是會邀請Dr Ava Shamban 主理文字專欄及視頻,而不是喊喊口號,香港是國際大都會!


(原文首發於香港明報專欄版權為作者擁有,不得轉載,網絡版經重新修訂)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janicewong831/         
                                      
Fashion & Beauty Director / Managing Editor / Executive Chief-Editor / Producer: 
Janice Wong for Ming China ( 2007-2008 ) 

Highlights                                                      
Styled & Written by : Janice Wong
Styled & Written by : Janice Wong






Written by : Janice Wong
Styled by : Christie Simpson
Photography ( Model & Product Shots ): Jonas Lille
Styled & Written by : Janice Wong
Styled & Written by : Janice Wong
Written by : Barney Cheng
Translated by : Ken Loh
Written By : Kwan Nam Chu ( then chief-editor of Amoeba )

作為港資時尚雜志总監,不光要能策劃280頁內容,也要能寫能拍能造型能拉關係 ……​​​​  

Comments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

獻給我最愛的母親

在12歲以前,我的衣服一直由母親縫製的。她是一位心靈手巧的刺繡師和裁縫師,經常縫製漂亮的衣服給我,將我打扮得像小公主。我對時裝的熱愛、以及靈敏的觸角便是源自她。 我一直希望成為父母的驕傲。當2010年和香港三聯書店合作,初次出版自己的著作<<我的時尚騷靈>> ,關於18位國際時裝設計大師的訪談,便是獻給我的母親。 十幾年後,物是人非,母親與世長辭,當天這篇序言,情卻永在 ❤️ 童年時,我常穿著母親縫製的衣服 ——————————————————————— 《我的時尚騷靈》序言 小時候我已經夢想當作家,大概是五、六歲的時候吧?我將用鉛筆寫在單行紙上的小故事釘裝成一本小册子,帶回學校給同學們傳閱。同學們的反應是怎樣?我已記不清楚。只記得我蹦蹦跳回家,興高采烈地告訴長輩們,我的志願是長大後當一位作家。長輩們冷笑著說:「妳想將來當乞丐嗎?」一棒喝打在五、六歲的小人兒頭上。當時母親在旁默不作聲,在她心裏也該不希望她唯一的女兒將來是一位窮作家吧?又或像她般是一位裁縫,靠手藝過活,每天侍候著有錢人,打躬作揖。她的主觀願望是小女兒長大後能成為一位醫生或律師。可惜,世事往往事與願違。我在台灣上大學的時候,主修的是中國文學,還曾在校園文學奨比賽中摘下小說組亞軍的榮譽。我的志願更明確,我不是要當一般的流行小說作家,而是文學家。那是我22歲之前的夢想。 畢業後當然是人生的另一章回,現實是我沒當成文學小說家,倒是少年時令我在校園文學獎裏飲恨,摘下了冠軍桂冠的蔡素芬卻成為了台灣著名的文學小說家,而我卻在香港成為一位時裝編輯,一幹便是多年。這或許便是中國人所說的命。但我並沒有後悔放棄最初的夢想,正如張愛玲也有她的《更衣記》。雖然文字一直佔據了我的生命,母親遺傳的時裝DNA 也同時流淌於我的血液裏。小時候一邊看《紅樓夢》、張愛玲和白先勇的小說,已愛一邊對號入座,猜想現實中哪位貴客是白流蘇或尹雪艷?又或在母親的工藝坊裏,編織珠串項鍊給洋娃娃穿戴,累了便躲在工藝坊唯一的冷氣室睡午覺。那是一間掛滿了一襲襲華麗亮片和閃燦水鑚晚禮服的小房間,只有美麗的衣裳才可以享受這小房間的冷氣。涼風飄送,衣帶飄盪,我則編織著自己的時裝白日夢,長大後要穿上這些漂亮的衣裳。 燈影霓虹、華衣美服 ⋯⋯ 這個小時候的白日夢在我長大後也算如願地變成了我的現實生活,泰半源於我的職業。在歐洲時尚界闖蕩的日子,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