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round Zero
年假出門, 去哪兒外遊早已盤算計劃好, 無論是長途的歐美、澳紐, 還是短途的日韓、星馬泰。卻忽然給我在中國ELLE看到「80張圖告訴你出國買哪些美妝品」的專題和榜單, 寰宇搜索, 重點介紹不同國家偏鋒小眾的自創品牌, 像去美國買Essie甲油、
Stila、Deborah
Lippmann彩妝品 ; 去意大利買Santa
Maria Novella薔薇化妝水 ; 去日本買大島樁美髮油 ; 去韓國買IOPE氣墊粉底和胭脂 ; 連去新加坡也可以買當地明星女醫生
Georgia Lee創辦的Dr. GL抗衰老護膚品。 專題趣味盎然, 我立馬果斷收藏, 有的美妝品我有用過, 有些則不。
唯獨香港偏偏就是沒有自創美妝品牌在該專題和榜單內, 我不禁悵然若失。
啊, 是的, 如果我是遊客來香港買什麽呢? 法國的Chanel
、 LV還是瑞士的La
Prairie、 日本的Shiseido、韓國的雪花秀? 不管是美妝品、時裝和皮具, 我們有些什麼自創品牌以吸引本地人和遊客? 時裝還好些, I.T多年來培育了好些自創品牌像issue、b+ab、5cm
, 後起之秀有initial,
可惜都是零星落索, 未能集結成為龐大的時尚力量, 亦囿於本土。倒是新銳設計師品牌Ground
Zero 在倫敦和巴黎時裝周先後走秀, 在國際市場開始冒起和知名度攀升, 有望像回力鏢般成功出口轉內銷, 但在美妝品和皮具方面香港卻一直像交白卷。
initial
想起多年前曾有日本媒體朋友問, 香港有豐富的影視作品, 亦有知名的導演和明星, 為什麽香港時裝卻不怎麽樣? 那年頭香港的影視業仍非常興盛, 影響鄰近國家和地區。當時我也不好說, 這委實牽涉香港一直以來的經濟模式和複雜的產業鏈問題。雖然香港是世界第二大成衣出口地, 由六十年代經濟發展到七、八十年代蓬勃起飛便是靠為外國品牌代工生產和設計, 以至90年代香港的代工廠紛紛遷移往內地, 但打造自家品牌卻非強項, 因為這不止牽涉龐大的投資金額, 還有投資者的勇氣、遠見、精密的規劃和經營, 這是一場講求持久力的戰爭, 須有龐大的內需市場支持。而香港廠商習慣代工生產和設計,有訂單便即時有回報和贏利這種商業模式,打造自家品牌的投資期長和風險高, 若是高端的, 還要花大錢往不著邊際的形像宣傳和市場推廣,這不會是他們的一杯茶。
來到2015, 這邊廂民怨沸騰, 老是抗議內地旅客來港自由行, 另邊廂我卻在想內地旅客來港購物只因免稅和地近, 買的都是舶來品, 但怎也不及原產地便宜, 有一天也就不需要來, 香港還有些什麽?
(原文首發於香港明報專欄 2015 / 2 / 26, 版權為作者擁有, 網絡版經重新修訂)
Facebook : www.facebook.com/janicewong831
Instagram: http://instagram.com/janicewong831/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