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時尚觀點大不同


中國崛起後, 內地人對時尚趨之若騖, 人人熱烈談論時尚歷史、趨勢、設計師作品 …… 說得瑯瑯上口, 好像統統是資深時尚達人, 但通常一碰面, 發覺他們不止不在圈子內連資深消費者也不是, 時尚知識原來都是從網絡得來, 連實物也沒看過, 更遑論切身感受。為了捍衛專業地位, 內地行內人又統統愛強調須有個人的時尚觀點, 口徑之統一, 果然是萬眾一心、和諧社會! 教我這個貨真價實的資深時尚達人霎時間摸不著頭腦, 反問自己的時尚觀點是什麼 ......

由來不同人在不同位置看同一事物都會產生不同的觀點。作為一位消費者, 我最關注是產品的款式、品質、售價和服務, 消費滿多少開始有折扣和禮品回贈, 其他什麼品牌故事、設計靈感等統統是廢話!不信? 你買東西的時候, 若有人在旁邊嘮嘮叼叼, 對你進行品牌洗腦教育看你會怎樣?

當然作為媒體人最喜歡聽品牌的故事和設計師的創作靈感, 不然哪有東西可寫? 而一向以沒有立場和觀點的香港時尚媒體其實也有觀點, 便是鼓吹盲目消費, 以產品目錄冊的形式吸引消費者注重產品外觀和售價的心理。不過, 我主管雜誌時尚版時還是很有夢想和理想, 希望打造立足本土、放眼國際而有原創性的時裝聖經, 而不是那些外文翻譯, 以及從外國雜誌上看到了什麼便據為己有, 像坊裡般圍觀式報導和評論, 又或抄襲外國時裝大片的主題和拍攝手法。所以, 90年代中期開創了國際時裝周實況報導的先河;十多年前英國時裝設計師在國際時尚界勢如破竹, 相繼領軍法國大品牌時, 我會帶著攝影師親赴倫敦進行採訪, 探究英國時裝設計師崛起的原因。注重how and why 而不是報導表面現象的what and when才是fashion journalism 的精髓。而由how and why 層層推進加上多方引証和分析才能立論和產生專業觀點。

不過, 如果作為一位生意人, 看時尚則必然是從商業角度出發, 最關注成本和利潤, 如何成功經營一個品牌, 在市場競爭對手中突圍而出, 美國WWD 便是行內生意人的聖經, 報導的重點是在品牌的營銷策略和運作。

無論是時裝消費者、媒體人還是生意人, 我現在和過去也曾是, 你想我以什麼觀點看時尚? 此刻我最有興趣研究和撰寫的是“從鴉片戰爭到21世紀國際大品牌對東方的經濟侵略和文化霸權”、“奢華時裝秀和派對背後的商業計算 ----- 微觀剖析成本與媒體報導價值的比例, 宏觀看品牌認知度及銷售的增幅” …… 但會有品牌提供這樣的資料, 以及有媒體讓我這樣立論述說嗎?

( Janice Wong 微博: http://weibo.com/janicewong)


原文刊於香港晴報 5/10, 博客版經增删

Comments

  1. Dear Janice,
    I have noticed the quality decline in mid-range brands and high-end brands.

    I have found out that many brands have lowered the quality of their products. For example, shoes, I think that usually a pair of Ferragamo shoes comes with leather soles but today i went there and they are of rubber soles. The price remains the same. Now it's very difficult to find clothes made of natural fibers such as pure cotton or silk. The price keeps climbing. I cant seem to find clothes/shoes with good quality and reasonable prices.

    The declined quality in products does not affect the sales at all. I went to TST and witnessed the shopping spree of people from mainland. They really did not seem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quality at all. They observed the other shoppers and just grabbed the same colours and styles of items of local shoppers.

    I feel so bad about this. Do I really need to turn to vintages when it comes to quality clothes/shoes? I really disagree with the mass productions in clothes.

    Janice, where is this craziness heading to?

    Regards,
    Felicity--the girl who loves hand fans.

    ReplyDelete
    Replies
    1. Brands spend lots of money on adv & marketing, so retail price keeps climbing. We can't do anything on it. Don't feel upset. Just be a wise consumer to invest in evergreen classic products ^.^

      Delete

Post a Comment

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

富貴的巴黎華人

我的富貴巴黎小助理 二十年前我初訪巴黎時裝周,自此有十年經常定期穿梭往返巴黎,結 識了不少居於當地的華人,有來自內地溫州、香港、台灣、亦有柬蒲 寨、越南的⋯五湖四海。 當時這羣旅居巴黎華人的生存狀態大概可以用窮途命舛來形容。若非 一家大小在十三區唐人街、以及第一和第八遊客區刻苦經營着中餐館 ,就像看六、七十年代白先勇和於梨華的悲情小說,便是在當地留學 唸時裝設計的苦學生,有已畢業或未畢業的,統統替內地、 台灣和香港媒體當自由撰稿人和攝影師,也有兼營走水貨的。

走過台灣後戒嚴與前解嚴時代 : 返校

長達38年的戒嚴令,有多少思想洗腦教育?上學也如履薄冰。 鋼琴前,一身儒雅打扮的張明暉老師架著金絲圓框眼鏡、穿著藍白條紋襯衫和吊帶褲,輕輕彈奏著 1934 年日治時期哀怨纏綿的《雨夜花》,訴說著男女思念之情。 「我看這首歌也快要被禁的了。」 站在他身旁一位年輕女教 員殷老師的聲音響道,劃破了如泣如訴的琴音。 門外,女學生方芮欣看到殷老師苦苦勸說張明暉疏遠她,以免洩露他們組織讀書會的事。方芮欣失望,她憤怒,她感到被最愛和最信任的人遺棄,她的初戀被破壞,她暗下決定要報復!向學校教官檢舉讀書會偷讀禁書。 電影《返校》的一幕。師生戀只是引子,那一抹濃墨重彩是在上世紀六十年代台灣在動員戡亂戒嚴時期( 1949-1987 )白色恐怖籠罩下發生的校園檢舉與鎮壓悲劇。故事藍本來自 1949 年的基隆中學案,多名師生因參與地下左翼刊物《光明報》被逮捕和槍決。 對於一向生活在自由主義之下的港人而言,思想、言論、出版、集會和經貿自由,這不是一頁容易理解的台灣史。「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子啊?不就是只看幾本書而已嗎?」戲內的男學 生魏仲廷悲嚎。那幾本書只是泰戈爾的詩集、屠格涅夫的小說和廚川白村的文藝評論集吧了!                                 在台灣戒嚴時期太多禁忌,讀書會為何犯禁?重點是讀些什麽書! 我不由得想起那些年大學時代留台的歲月,有同學在校門外的書攤打工,被檢舉賣禁書。什麽是禁書?就是凡左翼思想和作家、日文書籍、批判時事和傷風敗俗的也是禁書和禁歌,而傷風敗俗是包括像 1970 年代的流行曲《今天不回家》亦不能倖免被列為禁歌,更遑論像魯迅、陳映真這類左翼文人的寫實小說,連金庸的武俠小說在早年也曾被禁,理由是千奇百怪。 幸好我同學被檢舉犯禁是發生在 1980 年代,台灣政治和社會氛圍開始逐漸放寛,事情最後不了了之,但已夠嚇破膽! 只怪在歷史的舞台上, 1949 年國民政府在中國內戰全盤輸掉了,撤退到台灣,患得患失,杯弓蛇影,長期處在兩岸戰雲密佈的陰霾下怕被解放,同時又期望反攻復國,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和戒嚴令由此在全台實施,民主憲法遭到架空,取而代之的是黨...

與 Joyce Ma危難中的情誼

昔日我與 Joyce Ma 在 歐洲 時裝周秀場內 在我時裝路上影響我最深遠的一定是馬郭志清女士 ( Joyce Ma ),  我習慣稱呼她為馬太。有一次她談到自己的時裝信念及 Joyce Boutique 的創辦宗旨時 ,  她語重深長地說 :  「永遠當一位先鋒而不是跟風者。」自此成為了我的工作座右銘。 當然 ,  做先鋒永遠困難重重 ,  沒有成功的借鑑 ,  要自行探索 ,  披荊斬棘。成功後 ,  又會背後有很多流言蜚語 ,  競爭者羣起湧現 ,  希望取而代之 ,  將你拉下馬 !  我如是 ,  馬太亦如是。但我幸運地在那十年的國際四大時裝周的採訪歲月裏 ,  有兩位時裝教母的扶掖 ,  一位是馬太 ,  另一位是英國的 Joan Burstein,  不然在盤古初開的 1990 年代 ,  我還要代表一份不會教老外認識的香港本地中文媒體 ,  我如何躋身於 Giorgio Armani 、  Dolce & Gabbana 、 Jil Sander 、  John Galliano  、  Alexander McQueen 等時裝秀場 ?   然後又較任何香港同業獨具慧眼 ,  率先做着好些在歐洲時装界嶄露頭角的設計師專訪 ,  而香港人還未懂得的 ,  像 98 年訪問剛冒起的 Marni 掌舵人 Consuelo Castiglioni ,  我永遠快人一步將第一手最新國際時尚信息帶進香港 ,  打造出那十年的國際時裝周聖經 ,  詳盡深入而原創。我這時裝聖經和「獨具慧眼」還須有馬太和 Burstein 太太在背後支持 ,  不然有慧眼也沒有執行能力 ! 當 2007 年馬太和她的家人從 Joyce Boutique 全線退下來時 ,  她的舊員工感慨地說許多人都變臉了 ,  唯獨我有情有義 ,  依然不時託人問候馬太。我是百般滋味在心頭啊 !  豈是忘恩負義之輩 ?  何況 Joyc...